首页 > 足迹———见证20年甬藏情 >>   阅读底色:  

比如中学,寄托希望的爱
时间:2015/9/17 15:48:58  来源:《宁波日报》A2版  点击:21391


“爱心水”工程的水塔

【足迹坐标】那曲地区比如县中学  

【走访故事】  

沿着宁波路往下走,在基本没什么植被覆盖的高山脚下,坐落着建成37年的比如中学。这也是这个藏北小城里唯一的一所中学。  

“20年前,这里只是一个用铁皮箍成的简易场所,没有瓦片,也没有教学楼,乍一看就像是间厂房。”第一批援藏干部孙云至今还记得比如中学曾经的模样,一所县级中学,却没几个学生,很多当地的孩子选择放牛或出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在比如县,这两件事都不容易。  

地势高,气候恶劣,当地基本上很难种活树木。藏民靠山吃山,养家糊口靠的是这里盛产的冬虫夏草。每年5月、6月,学校里会放“虫草假”,脸蛋红扑扑的孩子,跟在父母的身后上山,弯腰,观察,然后用力一挖,从小就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讨生活———但同时,教育也一度成了不受待见的事。  

努力改变这个现状的是一批批来自宁波的援藏干部。“教育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从第一批援藏干部开始,这个理念就开始在这里扎根发芽。20年间,在一笔笔援藏资金的支持下,各个乡镇的希望小学陆续建立,一幢幢教学楼拔地而起,一系列教学设施逐步配套……原本简陋的学校,渐渐有了人气。  

2010年,根据援藏工作的实际需要,1980年出生的赵树杰作为来自宁波的首批技术干部,来到比如中学任教。当时,学校里显眼的位置就是“宁波援建”的LOGO。不过,由于当地没有自来水,每一层教学楼的卫生间成了摆设,孩子们有时还得去附近的怒江取水洗漱。  

赵树杰一回到宁波,就开始张罗“爱心水”工程,经过鄞州区教育局和中河街道相关企业的大力支持,最终筹集了145万元善款。2012年11月份,带有过滤功能的“爱心水”正式通水投用,方便了师生生活,也成为当地第一个24小时供水的设施。  

“这些年,多亏了来自宁波的援藏干部。他们带来了设备、仪器,还有理念,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接受教育的机会。”42岁的尼玛次仁,已经在比如中学工作了近20年。援建成立的教学楼、筹资建立的“爱心水塔”,还有教室里崭新的投影仪……他扳着指头,一个一个地细细陈述,脸上洋溢着喜悦。  

近年来,甬藏两地还开启了常态化教学培训的交流,比如的教学骨干有机会来到沿海地区实地学习。尼玛次仁说,自从按照宁波老师的教学方法,他在课堂中用上了PPT教学,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更加高了,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临走的时候,我们碰到了初三(3)班的多吉次仁。  

这个成绩优异的男孩,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拉萨,他对电视里关于沿海城市的一切感到好奇。“有机会的话,我想去宁波看看,去看看大海,也看看那里的孩子是怎么上课的。”  

【记者手记】  

不少援藏干部说,援藏需要克服的困难,除了高原带来的极度不适外,就是不同理念带来的碰撞。  

经过20年来的潜移默化,如今的比如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不仅关心今年冬虫夏草的收购价格,也关心孩子的功课好不好,是不是能够考取更好的学校,可以到更大的地方实现自身的价值。据悉,今年比如中学初一就有17个班级,突破了以往上学人数的上限。  

在贫瘠的土地上,我们种下了知识的种子,待来年,我们收获的是能够肩负起一方未来发展的栋梁。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 建议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浏览本站 浙ICP备05064032号-1

主办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宁波吉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