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文字显示:【 】   阅读底色: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政策文件 >> 综合文件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把宁波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决定

时间:2012/12/24   来源:《宁波日报》A1版  作者:办公室  点击:14201

(2012年12月8日中共宁波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决策部署,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要求,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奋力向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市委部署,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做到精心组织、形式多样,贴近实际、力求实效,使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人心、深入实践。
(二)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全市上下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把中央精神和宁波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三)把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和建设“四好示范区”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宁波作为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已经进入由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顺势应时,确定了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的奋斗目标,这既是全市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各项任务的落实,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宁波特点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二、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内涵
(四)指导思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委提出的“两创”总战略和“两富”总目标,积极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五)主要目标。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到2016年宁波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5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00亿元。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6%,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
———港口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物流增值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航运服务功能更加健全,港口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实现港口由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变。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5.5亿吨和2080万标箱,大宗商品交易额超过50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5%。
———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国际性资源要素高度集聚的开放平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主体、一批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开放型经济在全国、全省的领先地位进一步确立,国际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3200亿美元,境外中方投资额达到2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45亿美元,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达到60家,入境旅游人数超过140万人次,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750万人次和12万吨。
———城乡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核两翼多节点”的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宁波都市区辐射和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形成城市与产业联动发展,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卫星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的融合发展格局,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实现一体化。城市化率超过71%。
———现代法治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法治宁波建设扎实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执法规范高效,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
———文化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彰显,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群众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保障,文化强市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
———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全面提升。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低收入人口明显减少,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5.5万元和2.7万元。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
———国家级生态市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达到328天,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
再经过几年努力,力争到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7.8万元和3.9万元。全市发展更加科学,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良,人民更加幸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好示范区”奠定更加扎实基础。
(六)基本要求。实现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立足宁波实际,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把提升竞争力、推进国际化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开放优势和民营经济优势,做强做优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做深做大以现代金融和信息服务为支撑的贸易物流业,全力打造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先进制造中心和贸易物流中心,全面推进城市国际化,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是把创新驱动、人才支撑作为根本路径。坚持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大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致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体制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是把城市引领、生态保障作为重要着力点。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和生态立市之路,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有机融合,致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塑造幸福美丽、安居乐业的城市新形象。
四是把人民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突出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理念,更加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工作重点
(七)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区域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平台和创新集聚区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作用。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深入推进“3315”等重大人才工程,积极开展“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加快集聚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力争到2016年,人才总量达到140万人。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以创新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提升金融、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进一步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功能,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精品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水平,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八)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坚持发挥海洋经济的特色优势,努力打造一流的国际强港、一流的海洋经济大平台、一流的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海铁联运、陆空联运和水水中转。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培育壮大临港物流园区和港口物流主体,大力发展流通加工、国际采购、分拨配送、转口贸易等增值服务。积极发展航运交易、航运金融、航运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切实优化口岸服务,不断增强航运综合服务功能。按照“一核两带十区十岛”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大平台建设,优化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大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提升项目,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等新兴海洋产业,建设浙江综合实力最强的海洋产业集聚区。科学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推进海岛资源的合理开发,培育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的岛屿和港湾。
(九)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以新型城市化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把城市核心区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三江六岸”品质提升工程,强化城市管理,优化城市环境,发展城市经济,充分发挥核心区的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坚持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努力打造国际化新城区和产业转型新基地。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推动县域中心城市、卫星城和中心镇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推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地铁工程、快速路网、杭甬客专和铁路枢纽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公交、通信、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完善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和民营经济创新,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探索建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批而未用土地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流转机制。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拓展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和宅基地空间置换试点,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十一)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竞争,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坚持和扩大对内对外全面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增强出口竞争能力,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重要能源资源和高档消费品的进口,推进各类进口商品的采购配送中心、分拨分销中心建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大力引进各类企业总部,推动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更大范围集聚高端生产要素。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加快境外投资步伐,推进境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层次和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机场三期等空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空港物流园区功能,发展临空经济,打造长三角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整合提升开发园区功能,更加注重开发园区的产业特色,使之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加强以友好城市为重点的国际交往,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国际合作。扩大国内合作交流,主动接轨上海,大力推进浙商甬商回归创业,全面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十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现代法治城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大力支持和加强国防、军队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完善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适应的地方法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深化司法工作机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三)深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一起抓,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农村延伸,向全民覆盖,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之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力争所有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网络宣传管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深入推进宁波文化研究工程,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与生产,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的宣传保护,推进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实施文化发展“1235”工程,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文化与科技、商贸、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发展壮大现代传媒、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文化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
(十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管理,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争取每年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6000个、新办创业实体5万家。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均衡增长,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满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到2016年,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超过40张。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市级十大新医疗卫生设施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到2016年,每千人床位数达到5.4张。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切实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统筹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主体参与、资源集成、信息整合的整体性,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都市从整体上创新社会管理的典型。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努力成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之一。
(十五)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坚持生态立市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设“美丽宁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污染排放标准、环保准入门槛和生态考核问责制,加强环境质量评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实施清洁水源、清洁海洋、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专项行动,统筹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开展沿海滩涂、河流湖泊、重点海域的生态整治修复,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湿地的保护力度,加快绿道网和公共绿地建设,完善生态廊道系统,加快建设森林城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化,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四、努力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坚强保证
(十六)深入开展“三思三创”活动,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精神动力。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清醒认识宁波自身发展存在的隐患和风险,立足实际,攻难克坚,着力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牢固树立争先意识,正确定位宁波在国际国内城市竞争中的位置,以先进城市为标杆,奋力争先进位。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坚决破除僵化陈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坚决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实践,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宁波科学发展之路。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以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干事创业,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推进工作,切实履行时代赋予的职责。牢固树立实干意识,以群众美好幸福生活为目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己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力戒空谈,崇尚实干。
(十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政治保障。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最高标准,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全社会凝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共识。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充分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干部能力和素质,造就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十八)广泛汇聚各方力量,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强大合力。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对照现代化指标体系,主动履职,全面落实目标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措施,务求工作实效。加强对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进程进行动态监测,实施量化考核。建立健全作风评议机制,以优良作风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结合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有计划、有步骤地宣传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思路、重点和工作进展情况,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的良好氛围,共同创造宁波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官方微博:宁波组工港城先锋 官方微信公众号:宁波组工(nbzgwx)
相关要闻
用户登录  |  常见问题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关于本站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 建议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版本浏览本站 copyright 2020-2021 主办: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