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文字显示:【 】   阅读底色: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重点专题 >> 春之回响 >> 新闻聚焦

幸福的春天!总书记回信,巨大关怀暖遍四明大地

时间:2018/4/12 9:28:39   来源:甬派  点击:14030

早春的四明山,梅红莺飞,尺牍传情。习近平总书记给宁波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喜讯传来,巍巍四明,群山欢腾,老区党员乡亲奔走相告,全省干部群众备感振奋。

接到回信后,省委书记车俊立即作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大家的关怀,也寄托着总书记对横坎头村的厚爱和期望。希望宁波市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动力,牢记嘱托,再接再厉,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实现宁波新发展。1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的精神。

当天下午,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赶赴横坎头村,向干部群众传达了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当晚,市委常委会连夜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重要回信精神。

总书记殷切勉励情动浙东新山乡

书短情长,字字暖心。

“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下午3时许,横坎头村村委会会议室里,140余名党员干部屏息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

一遍,两遍,掌声响起,经久不息。一封短信,饱含着总书记对这片他曾经夙兴夜寐、辛勤耕耘过的大地满怀的深情。郑栅洁动情地说:“这个春天,是横坎头村党员群众、也是宁波人民最为幸福的春天。”

听到信件内容的那一刻,140余名四明山的党员干部心潮澎湃。

半个多月前的2月12日,一封由143名横坎头村党员代表签名、寄托着老区人民深情的书信,辗转千山万水,将“浙东红村”横坎头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的喜讯报给习近平总书记。

信中,他们向总书记报告了村里15年走过的奋斗之路,现在正从全面小康向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道路上迈进,相继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总书记回信的消息奔向老区的田间地头,振奋了这个正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奋力迅跑的革命老区。

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访余姚梁弄镇考察,这里曾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和南方七大游击战争根据地之一,新四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在此浴血奋战,被人们称为“浙东延安”。这里,长眠着李敏、徐婴、袁春妍、胡公民、严培远等700多位烈士。而横坎头村正处于根据地的核心位置。考察中,习近平深情地说:“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没有老区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就不可能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绝不能忘记老区的开发建设。”他指示:“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实现小康样板镇。”听完总书记的回信,横坎头村党委书记张志灿一个字一个字念出了这句刻在每个梁弄人心里的话。动人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特别是离开我们村之前,总书记深情地说,‘这个地方我以后还会再来的。’”张志灿把这封回信比作总书记写给横坎头村的“春节家书”,“遵循总书记的指引,我们一定会把横坎头村发展好、建设好,以实际行动回报总书记的关心厚爱。”总书记回信的消息奔向老区的田间地头,振奋了这个正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奋力迅跑的革命老区。

72岁的横坎头村村民黄志尧听到总书记回信的消息,情不自禁来到当年总书记与村民们见面的地方——“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当年,他是这里的管理员。“总书记给我们指出了绿色发展的路子,这几年红色旅游带旺了整个老区,如今这里已是当年近一倍的规模了。”

而在横坎头村隔壁的汪巷村,趁着旅游旺季未到,梁弄镇百果园负责人汪国武脱下冬装,正忙着场地改造,为即将上马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作准备。

“15年前,习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特色农业这条发展道路,到今天,这颗种在我们老区人民心里的绿色发展种子,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抚今追昔,汪国武感慨不已。

白驹过隙,15年一晃而过,从种梨大户,到成立合作社发展规模化水果种植,再到如今带动全镇开展观光休闲特色农业种植,从事水果种植业已20年的汪国武,是梁弄镇走绿色发展之路、发展特色农业的见证人。月月有花看、四季有果摘,如今,依托红色旅游发展起来的观光采摘农业,已经成为梁弄革命老区的新招牌。

告别翻山越岭时代

“横坎头村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张志灿回忆,15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横坎头村考察时,村里的道路、房屋都一片破旧。“当时,村里真是穷得叮当响。翻开村委会账本,上面写着‘未付账款45万元’。”

现如今,张志灿还是村书记,但手头能用来给村庄、村民办事的资金已今非昔比。每年百万元的集体收入,加上上级财政倾斜,大到美丽乡村建设几百万元的投资,小到春节给村里老人发红包,这位“管家”都游刃有余。

参加了今年的宁波市两会后,张志灿信心十足地说:“我们要牢牢抓住机遇,把红色资源优势、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一条‘红色+绿色+农家’的旅游、农业、经营发展道路,让百姓有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15年来,宁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革命老区倾斜,帮助老区群众同步迈入小康,红色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横坎头村到余姚市区,27公里的距离不算远。可是,15年前,翻越高地岭的盘山公路S213省道,是连通两地的唯一通道,来回一趟要几个小时,很是折腾。2003年下半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为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了余梁公路。盘山公路变成了平原公路,两车道变成了四车道,横坎头村从此告别了翻山越岭时代。

建起樱桃种植基地

基础设施提升之后,致富路怎么走,山区百姓并没有把握。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工作班子,进驻镇村搞基础调查,余姚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2003年,横坎头村在宁波市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建起全镇第一个樱桃种植基地。经过几年培育,樱桃每亩产值在万元以上。“以前单纯种水稻,一年忙下来,每亩只有几百元收入。”张志灿说,尝到种樱桃的甜头后,村民纷纷效仿,目前种植规模已超过800亩。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1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85亿元,比2002年增长1265%;2017年,村农民可支配收入27568元,比2002年增长815%。

和张志灿这个“管家”一样,每个横坎头村人都感受着家园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生态农场游客不断

昨天晚上,45岁的村民何达峰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自豪地说:“横坎头村的变化很大,我为村里的变化骄傲!”

“既卖产品,又卖风景!”何达峰几年前放下原来开的工厂,回到村里投身农业建设,建起了横坎头村果乡园生态农场,选择的正是农旅结合的路线。如今,果园面积达130多亩,樱桃、杨梅、猕猴桃采摘每年都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以前去趟余姚城区很麻烦,要先走路或骑车到梁弄镇上,再坐车沿盘山公路进城。现在,公交车开到了村子里,进城很方便,自己开车40分钟左右就够了。我差不多每天都会往返村里和余姚城区。以前,村子里相当破旧。现在,通过新农村建设,老旧的房子已经很少了,大多数村民搬进了新居。老百姓收入高了,生活自然也更有味道了。”

村里环境不断改善

“我很庆幸当时来横坎头村发展的决定。”昨天晚上,陈伟栋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陈伟栋是上虞人,之前在上海做餐饮。去年6月,他第一次来横坎头村,就决定来这里创业,把这里当成第二家乡。3个多月后,投资100多万元的农庄就在四明山脚下开业了。

“第一次来,我就被吸引了,山好、水好、空气好、新农村建设好,采摘游发展得好。我相信来这里开农庄,肯定不会错。”平时开店的闲暇,他喜欢在村里走走、看看,逛逛公园,在凉亭和村民们聊聊天。他高兴地说:“城里有的,我们村里也有,我们还有城里缺的好空气和淳朴乡风。我来的半年多时间里,也看到村里的环境在不断改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在提升。不管是下水道、道路两旁的绿化还是商铺店面广告都在变得更好。”

村民黄志光喜欢在村里散步、聊天,为年轻人讲述红色土地上的往事。有时候,他会在村桥头的超市门口坐坐。从十几年前矮小平房里的小卖部到现在敞亮的超市,村庄发展好了,这里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以前,从小卖部望出去,满眼都是稻田,现在通了柏油路,建起了公园,完全变了样。”超市店主说,“城里有的,村里有;城里没有的,村里也有。"

官方微博:宁波组工港城先锋 官方微信公众号:宁波组工(nbzgwx)
相关要闻
用户登录  |  常见问题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关于本站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 建议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版本浏览本站 copyright 2020-2021 主办: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您是第 位访客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56号

浙ICP备05064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