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巴音朝鲁:倾听民声 关注民生让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时间:2007/5/9   作者:管理员

开展 “百名书记蹲点调研”活动,是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执政能力、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举措。4月上中旬,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我先后花了5天时间,到鄞州区蹲点调研,从中引发了一些感受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这次蹲点调研,我选了鄞州区的翻石渡、走马塘、梁祝、湾底、后 等村,以及中心城区西部和江东、鄞州交界的长丰区块。翻石渡是我联镇带村的工作联系点,已去过多次,各方面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走马塘、梁祝等村留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全市各地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中心城区西部和长丰地块中的村庄,属于城中村、城郊村,建设得好,既能改善群众生活,也能提升城市形象;湾底村是个先进村,发展条件较好,需要研究如何继续走在新农村建设前列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还对经济薄弱村作了一次随机 “暗访”,发现了一些问题,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农村的真实情况。
调研中,我着重围绕基层群众的民生问题,通过召开村民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走访老党员、困难群众及致富带头人等方式,了解了当前基层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困,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其间还参加了田间劳动,为镇村干部宣讲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在调研过程中,协调解决了基层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
二、总体感受
这次蹲点调研所选的几个村 (点)具有一定代表性,所见所闻也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农村的面貌,给我感受比较深刻,集中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是农村面貌有了可喜变化。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联动,特别是去年以来的新农村建设,我市广大农村出现了喜人的变化。就如翻石渡村支部书记任飞龙所说的,现在农村 “村容村貌变美了、生活条件变好了、社会保障变有了”。这种变化可从几方面得到印证。从农民收入来看,这几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已连续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以翻石渡村为例,该村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0428元,村民对当前生活现状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分别为28%和72%。从村容村貌来看,实施 “百千工程”以来,农村 “脏、乱、差、散”等现象得到有效改变,露天粪坑得到全面清理,垃圾集中处理覆盖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等工作也开始实施。

一个村民自豪地说: “我们村里每天都是这样干净,一点都不比你们城里差”。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看,市县两级加大投入,城乡公共设施共享水平明显提升,农村 “看病难”、 “出行难”、 “喝水难”等群众关注的问题有所缓解。翻石渡村现在村内公园、健身路径、文化活动室和电子阅览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原来喝的自来水水源是河网水,去年以来喝上了横溪水库水,水质明显改善。听一些老百姓讲,以前村里青年人应征入伍,体检验血这关就通不过,自从喝上水库水后,情况就好多了。从村级管理来看,村级班子、制度建设、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度有了很大提高。翻石渡村的问卷调查反映,村民对村 “两委会”工作的满意率达到了95%。

二是党的农村政策深得人心。在座谈和走访过程中,群众普遍对党的现行农村政策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和较高的评价。这几年我市相继出台了一些支农惠农政策,从免除农业税到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从扩大农村养老保障范围到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翻石渡村一个老农乐呵呵地说:“现在咱农民种田不交税,读书不花钱,养老不犯愁,这是哪个朝代都没有的好事”。该村为所有老年人办理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每人每月可拿300-400元养老金,过去为了几十元赡养金而引起的婆媳矛盾现在少见了。许多村民真切地感受到,各级党委政府抓新农村建设动真格、出实招,特别是我市动员各方力量,开展的“联镇带村”、“村企结对”等活动,效果明显。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从开始时的怀疑观望变成了主动参与,建设家园的热情高涨。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的要求,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总书记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这几年我市农村发展的速度是快的,各级各部门工作的成效是明显的。成绩要充分肯定,但我们更要透过成绩看到存在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看,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完全消除,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农户之间收入差距仍然悬殊,农村社会公共产品高需求与低供给的矛盾仍然突出,农村环境面貌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从调研发现的一些具体事例来看,群众对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大病致贫、食品安全等问题反应比较强烈,言辞虽激烈,但“话糙理不粗”,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事关民生的大事。从面上工作来看,尚有不少基础差、实力弱的村工作推进不快,村庄面貌依旧。特别是通过对一个村的随机“暗访”,我发现了一些平时难以见到的问题,老百姓对干部的意见很大。这个村所在的乡镇和区还是综合实力排在全市前列的,可以想象,我在这个村里看到的问题,在全市面上还有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我市还有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和海岛,遇到的问题更多,解决的难度更大。这些情况表明,新农村建设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能被为数不多的“亮点”所迷惑。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努力消除工作“盲点”,更加全面、更加扎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看到发展变化,共享发展成果。

三、几点思考
蹲点调研的所见所闻是粗浅的、感性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还应该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探寻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更好地指导全市今后的工作。
思考一:农民增收要透过平均数帮到户
增加农民收入,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工作。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 “牛鼻子”,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民培训工程,强化农民转岗就业服务,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47元,增幅已连续三年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3年的2.29:1下降到2006年的2.23:1。但我们看问题应该更深刻,如果仅仅盯着平均数,就会忽略平均数下的贫富差距问题。以前我们经常讲城乡收入差距大,但是现在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比城乡差距更大。根据统计资料分析,按纯收入五等分,我市收入最高的2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7131元,收入最低的2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3493元,差距达到4.9:1。以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翻石渡村为例,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428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7.8%,但全村429户中,有187户的收入处于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下。翻石渡村的贫富差距问题,不是个案,在全市有一定的普遍性。去年,我市有近一半的村、52.4%的农民,人均收入在全市农民平均收入水平以下。这个问题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农民收入包括纯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从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构成来看,非农收入已经占到83%以上。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附加值,完善农业收入的 “二次分配”机制,让农业真正成为 “富民产业”。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为农民增加就业打工收入、经济创业收入、物业经营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等创造条件,造就拥有薪金、租金、股金和保障金的 “四金”型新农民。除了继续做好这些面上工作之外,还要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按照 “户户达小康”的要求,建立低收入农户档案,实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逐户做好增收帮困工作。对生活确有困难,入不敷出严重,但又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要采取相应的帮困政策。可组织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家庭与农村的贫困家庭组成帮扶对子,促使他们加快脱贫。乡镇要有专人负责农村困难户的脱贫工作,建立跟踪服务制度,制定农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并列入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
增加农民收入,繁荣村级集体经济不可或缺。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雄厚物质基础。我市已建成的“全面小康示范村”绝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集体经济强,对村庄建设和公共福利的支付就多,这就减轻了农民支出,无形中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强大的村级集体经济还是村民 “共同富裕”的重要实现途径。经济发达村的村民既可在村办企业上班拿薪水,又能从村级经营中获取不菲的分红。江东区东柳街道宁东村股份合作社利用村级集体资产开展经营,去年村民人均分红2万多元。但就面上来看,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不强。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村还占1/3左右,当年无收益村700多个。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巩固发展基础,拓展发展路子。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深化经营、管理、分配等体制改革,确保村级集体经济规范运行、健康发展。当前,要特别重视欠发达村和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欠发达乡镇村加快发展的有关政策,坚持 “输血”和 “造血”相结合、以 “造血”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动员各方力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思考二:新村建设要谨防加重农民负担
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群众的所思所盼,但他们在期盼中有忧虑,担心负担加重。以翻石渡村为例,该村正在进行新村建设,按照估算,建设成本大约为每平方米900元,平均每户约20万元,扣除拆旧赔偿,每户还要出10多万元,这对农村一般家庭来说确实是笔不小的开支。如进行必要的装修,负担更重。抽样问卷反映,60位村民中,有34位认为 “负担过重”,23位表示 “负担可以承受”,只有3位表示 “没什么负担”。在村里召开的座谈会上,我也听到一些村民代表反映,村里老年户、困难户和面临分户的普通家庭压力较大。翻石渡村的新村建设,有其必要性,条件也较好,村级班子为减轻农民负担也想了不少办法,应该是可以实施的。但有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狭隘地理解为新村建设,不顾自身条件,一刀切搞大拆大建、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标准,不仅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浪费了土地资源。去年我到一个条件不是很好的村里去,新村建设中动辄就是几百平方的别墅,周边是草坪绿化,不说资金、土地的浪费,光是今后的管护成本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种做法应当坚决杜绝。
新村建设,要从村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翻石渡村为顺利推进新村建设,先开展调查摸底,请专业机构对全村老房子进行测量评估,在反复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实施办法,内容涉及新村建设规划、拆旧建新的对象与价格、旧房补偿以及购房程序等,非常详尽,办法经全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充分体现了村民意愿,同时在建设中他们做到了占补平衡、退宅还耕和表土覆盖,这些都值得充分肯定。对新村建设,我想还是要讲三句话,第一句是要搞好规划,分步实施。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 “规划得不好,给农民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如果早规划好,一个房子一百年、几十年都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应该给农民多设计适合他们的好房子。”从目前情况看,对我市的大多数村庄而言,还不具备全部推倒重建的条件,应以整体整治、局部改造为主。对一些才造了10年、20年的房子,在不影响整体规划的情况下,不必全部拆除,可以完善配套设施,整洁周边环境。也可以置换给老年人、贫困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等居住。这样,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减轻了农民负担。第二句是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尽最大努力为新村建设提供服务和帮助,能减免的费用尽量减免。村班子和群众要立足自身,该出的钱要出,该出的力要出,但必须是量入为出,实事求是。第三句是适度超前,防止浪费。广大农民改善住房条件,提高生活品质的心愿可以理解,也要尽量满足。但在实施中,一定要把握好度,进行合理引导,讲究实际效果。新建住宅结构功能要实用,套型种类要多样,以适应农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和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
思考三:民生问题要始终放在工作首位
无论是在走访、还是在座谈中,老百姓讲的最多的还是民生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怕”和 “三烦”。 “一怕”就是怕生大病,一旦生了大病,高额医疗费会把一个小康之家迅即拖入贫困。翻石渡村的最困难的几户家庭都是因病致贫的。 “三烦”,就是一烦环境污染,特别是用水质量差,影响了村民生产和生活;二烦小偷小摸,农村流动人口多,偷盗现象不断,打击力度不足;三烦假冒伪劣,村民抱怨农村已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 “避难地”。这 “一怕”、 “三烦”所反映出来大病致贫、社会治安、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我市农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方面,表明了现代农民已从单纯的追求温饱上升到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这是时代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一种趋势,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诸如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外来民工的服务与管理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会出现得更多,要求更高,我们的担子更重。
关注民生,就要从老百姓的所思所盼着手,从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着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点是要让农村实现 “四个好”:一要让农民身体素质好。要增加财政对农民医疗保障的支出,逐步扩大报销的范围,提高报销的标准。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增加农民免费体检的项目和次数,让农民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到 “小病不出村,大病看得起”。二要让农村环境卫生好。 “百千工程”对改善农村环境成效明显,要在扩大工作范围,提高工作标准上下功夫。特别要把解决农民吃水问题,改善农村综合水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全市农民吃水困难、用水污染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三要让农村社会治安好。加大对农村治安管理的投入,增加农村治安管理力量,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特别要加强农村出租房管理,明确出租人和承租人在治安、环卫等方面的责任义务,加强教育监管。四要让农村商品质量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这种形式很好,能基本解决农村商品质量问题,在加大扶持推广力度的同时,要加强监管,规范运行,对假冒伪劣行为要严厉打击,为农民提供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
思考四:城乡统筹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
这次蹲点调研,我跑了中心城区的几个城中村、城郊村、城乡接合部。一圈走下来,心情很沉重。对城中村和城郊村改造不能说不重视,市委市政府早几年就部署了,工作也做了不少,但进展不够理想。像长丰区块,北接繁华的江东区,南连新兴的鄞州中心区,可从考察中发现,该地块就像一个大 “废品收购站”,如鲠在喉,阻碍了老城区和鄞州新城区的有机融合;西部区块,已经开发了众多楼盘,可是没有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老百姓生活不方便;机场路原本应该成为展示宁波形象的 “门户”,可部分地段破烂陈旧,建筑零乱,随行的同志看了直摇头,都说与宁波的城市地位太不相符了。类似情况在一些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中也屡见不鲜。这些城中村、城郊村和城乡接合部很容易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 “灯下黑”,居住在这些地区的群众生活环境差,配套服务少,对改造开发的要求十分迫切。一个群众说,“看的领导来了不少,也来过多次,还是老样子”。他的话,反映了群众的心声,是该下大决心推进这项工作了。
城中村、城郊村和城乡接合部的改造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也是新型城市化的重点和难点。基层同志反映,这项工作主要有 “三大难”:一是要素供给难,规划无法落地,资金缺口大;二是政策处理难,拆迁地块情况复杂;三是体制理顺难,涉及不同区域,多个部门。搞好这项工作要多管齐下,顺势推进。首先,要明确改造区块的功能定位。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要求出发,对改造区块进行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做到与周边区块的配套衔接,功能和产业互补。其次,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延伸配套,特别是加强环境整治和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延伸公共服务,提高区域综合服务功能。第三,要妥善安置各类拆迁主体,这是顺利推进这项工作的关键,也是最大的难点所在。征地拆迁、企业搬迁、群众安置等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越是难度大,越是要保护好群众利益。和谐拆迁的要点是政策要统筹平衡,工作要深入细致。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出台要瞻前顾后,顾及左右,做到公平公正。领导干部一定要沉下身子,面对面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向群众详细地说明政策措施,介绍改造建设带来的好处,赢得群众的配合支持。
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有个辐射半径,其影响力随着半径的扩大而逐步递减。这就需要有个中间承接体,而中心镇就是连接城乡的节点,在推进城乡统筹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从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确定若干个区位重要、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加以重点扶持,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就近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思考五:历史文化要切实保护合理利用
宁波地理条件特殊,历经沧桑洗礼,海洋文化、侨乡文化、革命文化、商贸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实物形态涉及宗教、水利、器皿、建筑等。如鄞州区高桥镇的梁祝公园,千亩公共绿地,有晋代梁祝墓,千年传唱的爱情文化令人流连。姜山镇的走马塘村,有古建筑约5万平方米,古村风貌保存较好,古村格局比较完整,历代曾产生了76位进士,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散发的魅力让人感叹。类似的村落在各地还有很多。然而这些村落年代久远,配套不全,群众生活不便,自然就产生了拆旧建新的冲动,于是就有了夹杂在古建筑中与古村风貌极不协调的水泥建筑。
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又不能对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简单的拆除,建了新村,毁了文化,留下遗憾。应该正确处理好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这方面,我市宁海的前童古镇、象山石浦的老街做得比较好。首先,要合理定位、科学规划。要摸清底数,对这些村落进行以保护为主或保护与开发结合的分类,科学确定其功能和开发规划,打造一些特色明显、功能独特的休闲旅游特色村、镇,让这些村庄告别 “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窘境,用迷人的文化、清新的空气、淳朴的乡风吸引人,走出一条靠青山绿水和特色文化致富的新路子。其次,要加大扶持、强化服务。对确定纳入保护计划的特色村落,有关部门和县 (市)区拿出专项资金,帮助村里进行维护,动员村民自觉维护文化遗迹。研究出台税收、信贷、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倾斜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开发。第三,要就地取势、借山用水。突出其特殊文化个性,体现出山区、滨海、平原、城郊的特色,实现传统文化特征和现代文明的结合,保持村落原有格局,继续发挥老房子的居住功能,修旧还旧,以旧见新,同时进行村庄整治、公共设施建设,适应农民不断提高的生活要求。
思考六:农村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好的班子、好的领头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纵观宁波农村繁荣发展的轨迹,一条基本经验——— 一个经济社会繁荣的村子,必然有个好的村级班子,一个好的领头人。湾底村党总支坚持 “人民第一、创业万岁”的发展理念,加强村党组织建设,一批能力强、作风实、懂技术、会管理的党员被选入村级班子,36名党员在企业重要岗位任职。村干部往往一个人兼数个职务,但只拿一份工资,没有双休日、节假日,开会都选择在晚上或工厂下班后,不影响企业生产,也不挤占工作时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经济实力一年一个台阶。去年,全村经济收入达5亿多元。翻石渡村村级班子年轻有活力,奉献意识强,村级民主管理和党建工作卓有成效,村干部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但从我市面上情况来看,农村组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拿翻石渡村来说,全村36名党员中,平均年龄47岁,其中60岁以上的17名,35岁以下的只有5人,党员队伍整体老化,新鲜血液严重不够;部分老党员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生事物慢;党员结构单一,大部分为兼业农民,私营企业主仅两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缺少有效载体,村干部后继乏人。翻石渡村的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农村组织建设的现状。
这些年,各地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已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要继续加强,并不断创新。要配强干部队伍,逐步推行农村基层干部公推公选,扩大 “公选”范围,选拔能人“当家”,加大对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要注入新鲜血液,制定党员发展规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吸纳年纪轻、学历高的非公企业主、企业经营技术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入党。要提升素质能力,积极开展农村党员轮训制度,提高党员学习掌握党和国家政策的能力素质,帮助党员提高创业能力,让党员靠自己的力量发家致富,并惠及周围人。要创新组织设置,适应农村现代产业发展要求,探索按照产业链条、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的形式,推行 “村村联建”、“村企结对”等模式,引导在协会中建立党组织,使基层组织设置更加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同时,要认真落实 “三真”要求,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总的来看,这次蹲点调研,时间紧凑,内容丰富,得益匪浅。类似活动不仅要多开展,而且要发动全市各级干部参与,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蹲点调研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工作方法,其实质是要求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要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建立干部蹲点调研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良好的作风引领社会风气。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都是来自群众,来自基层的创造和实践。领导干部下基层不仅仅是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还要学会问计于民,从群众中去汲取好的思路和好的工作方法。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群众的利益。各级领导和全体干部要沉下身子,深入基层,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敢于触及矛盾,善于解决问题,以踏实的作风、出色的业绩赢得群众的信任,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作者系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

官方微博:宁波组工港城先锋 官方微信公众号:宁波组工(nbzgwx)
相关要闻
用户登录  |  常见问题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关于本站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 建议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版本浏览本站 copyright 2020-2021 主办: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您是第 位访客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56号

浙ICP备05064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