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高级
宁波党建
网站导航
返回首页
新闻头条
今日时讯
最新发布
图片新闻
干部任免
下载专区
重点专题
组织建设
干部人事
阳光组工
人才e家
东方视频
国内要闻
媒体聚焦
领导讲话
老干部天地
理论文章
政论时评
政务公开
党建专版
组工志
宁波组工微信
公务员考录
文字显示:【
大
中
小
】 阅读底色: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重点专题
>>
历史回溯
>>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
“十一五”规划建议
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诞生记
时间:2005/10/27 作者:管理员
新华社记者张宿堂孙承斌邹声文
2005年10月11日下午3时07分。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这份《建议》通篇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髓,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新世纪第二个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部署,成为关键时期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的纲领性文件。
“十一五”: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中国的长远发展谋划蓝图
新世纪的头五年,亮丽而喜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财政收入增长1.3倍,进出口总额增长1.9倍多,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回首即将结束的“十五”时期,我们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展望即将开始的“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未来的五年更显关键。
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迎来的第一个五年发展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交织的关键阶段,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也可能出现经济徘徊、社会不稳定的情况。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关键时期的中国,将怎样继续发展?———无数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投向北京。
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
早在2003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以“招标”形式,组织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的重要研究机构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驻华机构等,对涉及“十一五”时期的重大发展课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几百万字的研究成果。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2004年底,中央直接部署22个重大课题,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深入研究。这些课题包括“三农”、能源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分配、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等,几乎涵盖“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要面对的所有重大问题。
2005年2月16日,各地区各部门50多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建议》起草组正式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起草组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任副组长。
学习、调研、思考,是《建议》起草工作的基础。起草组首先系统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仔细研究有关部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前期研究成果,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集体研究、联合攻关。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建议》初稿在反复研讨中,逐步成形……
发扬民主:《建议》顺利起草的重要保证。起草工作始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党中央对《建议》的起草高度重视。《建议》形成的每一稿,胡锦涛总书记都认真审阅,提出许多重要指导意见。历时8个多月的起草过程中,总书记先后主持5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和进行讨论,还多次听取有关部门关于“十一五”规划专题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
2005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制定“十一五”规划,必须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紧紧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意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成为《建议》起草的重要指导原则,为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
6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起草工作的汇报后,再次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准确把握国际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审时度势,按照十六大精神,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二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原则,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在战略重点的选择上要突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能源资源约束问题、就业问题,把自主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这几个问题,关系到“十一五”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在建议中应该有强有力的举措。
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建议》的起草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作为起草组组长,温家宝总理先后8次主持起草组会议,讨论研究《建议》稿,在形成《建议》提纲后,主持国务院党组进行讨论。温家宝总理强调:“十一五”规划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体现改革开放精神,体现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问题,要有强烈的时代感。就《建议》框架结构和具体内容,总理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起草组副组长曾培炎副总理,也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审阅修改意见,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起草好《建议》的重要保证。
7月26日,中南海怀仁堂高朋满座。胡锦涛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制定和落实“十一五”规划,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言者无忌,听者认真,座谈会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盛夏8月,胡锦涛总书记深入河南、江西、湖北三省的农村、企业、社区,就“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调查研究,并分别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三省负责同志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国务院召开座谈会、专题汇报会,听取专家对《建议》的意见和有关汇报;全国政协举行专题协商会,就“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起草组在贵阳、上海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对“十一五”规划有关重大问题的意见……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现,发展的共识在讨论中形成。《建议》的起草过程,成为广开言路、凝聚智慧,统一思想、发展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7月底,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就《建议》(征求意见稿)在100多个单位、部分党内老同志和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20多天的时间里,起草组共收到各类意见近2000条。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主持起草组逐一进行研究,最后吸纳600多条,对《建议》作了350多处修改。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为期4天的全会,安排两天半时间审议《建议(讨论稿)》,与会同志本着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10月10日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全会分组讨论情况的汇报,并对如何修改补充作出重要指示。起草组又对文稿进行认真修改。11日上午,全会进行分组讨论。中午,起草组又根据分组讨论情况,对文稿作最后的修改,经中央政治局同志审阅后提请全会审议。
涓涓细流,汇聚成川。一条条意见、建议源源而来,使《建议》在吸取集体智慧中更加完善———
有人提出,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应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建议》专门增加了有关生物产业发展的内容。
有人提出,“十一五”时期应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建议》加强了有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力度的内容。
一些地区提出,应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准确地表述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定位。《建议》吸收了这一意见,对各地区的发展要求分别进行了完善……
10月11日下午3时,《建议(草案)》摆在每一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坐席上。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凝聚着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建议》,获得全会的一致通过。
科学发展观:贯穿《建议》的主线。《建议》蕴含的一个个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指南
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吸取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建议》最鲜明的特点。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建议》从“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议》在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深入分析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突出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6条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建议》强调,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努力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主题。
这是一份与时俱进的重要文献———
“十一五”规划《建议》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指标,同时对扩大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提出明确要求,越来越多的人文和社会指标进入了规划制定者的视野。
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52年后制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空,中国不仅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而且初步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
《建议》引人注目地改变行之数十年的“计划”,代之以“规划”的新提法,虽是一字之差,却意义深远地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又一个历史坐标。
这是一个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议》响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并用20个字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崭新的内涵。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议》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提出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支撑。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清晰地表明,“十一五”时期,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农村面貌将迎来新的重大变化。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建议》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建议》突出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并勾画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五大举措———
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高度重视原始性创新,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推进集成创新,促进重要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这是一张改革攻坚的五年路径图———
《建议》基于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这个科学判断,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醒目地被列为改革攻坚的第一位。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建议》还对其他领域的改革一一作出部署。所有的改革都指向同一个目标:通过强化制度约束和完善激励机制,形成新的利益导向环境,使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主体的行为,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这是一篇以人为本的宣言书———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建议》中的这段表述,格外引人注目。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建议》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
“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支持香港发展金融、航运、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
“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
《建议》中一句句、一段段振奋人心的论述,让人们对未来的中国更加信心满怀。
这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响亮号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必将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人民日报》 (2005年10月27日 第一版)
官方微博:
宁波组工
港城先锋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宁波组工(nbzgwx)
下一篇: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10-20]
相关要闻
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10-27]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
[10-2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0-19]
全国党建网站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党建
新疆党建
贵州基层党建
党史党建在线
上海基层党建网
杭州党建
温州党建
湖州党建
金华先锋网
衢州党建
台州党建
丽水组织工作网
北京组工
荆楚旗帜网
天津先锋网
湖南红星网
广东党员教育网
山西三晋红e网
八桂先锋网
内蒙古北疆先锋网
海南党建网
时代先锋网
龙江先锋网
长白山先锋网
辽宁北斗网
安徽先锋网
海西先锋网
井冈先锋网
安徽先锋网
广东党员教育网
重庆七一网
四川组工网
云岭先锋网
陕西党建网
陇原先锋网
昆仑网
宁夏党建
新疆兵团先锋网
嘉兴红船网
绍兴党建
县(市)区党建网站
海曙党建
江北党建
镇海党建
北仑党建
鄞州党建
奉化党建
余姚党建
慈溪党建
宁海党建
象山党建
全省政府网站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
杭州市人民政府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网
温州市人民政府网
嘉兴市人民政府网
湖州市人民政府网
绍兴市人民政府网
金华市人民政府网
衢州市人民政府网
舟山市人民政府网
台州市人民政府网
丽水市人民政府网
市直单位网站
中国宁波政府门户
宁波信息网
宁波考试网
宁波党校网
宁波生产力促进中心
宁波气象网
宁波政府采购网
宁波农经网
宁波教科网
东方廉政网
宁波消防网
宁波招商引资网
宁波开发区招商网
宁波经济商情网
宁波市供销社
宁波市电子口岸网
宁波市发改委
宁波市经信委
宁波市科技网
宁波市公安局
宁波市民政局
宁波市财税局
宁波市人社局
宁波市国土局
宁波市规划局
宁波市住建委
宁波城管局
宁波市农业局
宁波市贸易局
宁波市外经贸局
宁波市卫生局
宁波文化网
宁波市审计局
宁波市环保局
宁波市统计局
宁波市工商局
宁波市质监局
宁波市药监局
宁波市外办
宁波市口岸办
宁波市贸促会
宁波市工商联
宁波市国税局
宁波市电信局
宁波市妇联
宁波海关
宁波市经合办
宁波市残联
中国宁波网
东方热线
报刊网站
钱江晚报
共产党员
宁波日报
宁波晚报
东南商报
文汇报
浙江日报
中国组织人事报
求是杂志
人民网
新华网
中新网
央视网
中广网
中国日报
中青在线
光明网
解放军报
法制日报
中国台湾网
中经网
南风窗
中国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南方报业
南方网
东方网
新京报
中国新闻周刊
参考消息
新周刊
环球网
浙江在线
国际在线
新民周刊
媒体大全
中国网
中国政府网
用户登录
|
常见问题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关于本站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 建议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版本浏览本站
copyright 2020-2021 主办: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您是第 位访客
浙公网安备 33020402000256号
浙ICP备0506403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