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文字显示:【 】   阅读底色: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 重点专题 >> 历史回溯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共产党员新风采

码头上,奏响人生新曲——记宁波港北仑第二集装箱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宝

时间:2005/3/7   作者:操作员

朱宝,男,1957年出生。浙江临海人。大学文化程度。1975年参加工作,1983年入党,现任宁波港北仑第二集装箱有限公司总经理。
初见朱宝,马上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高大魁伟却彬彬有礼,朴素憨厚却热情周到,不善辞令却坦率真诚。坐下没说几句话,就开门见山,和盘托出:1978年进入港务局,干的是装卸工。以后当过生产调度,当过值班主任,当过值班室主任,至于总经理这个岗位,也没多少可谈。无奈,记者只能迂回作战,采访他周围的同事。慢慢地,朱宝的形象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理机制 拓业务 新官放起三把火
1999年月11月21日,在港务系统磨练了20多年的朱宝,从镇海港埠公司调到北仑三期码头筹备组,担任主持工作的副组长。摆在朱宝前面的担子是沉重的,如何去创建一个既适合国际一流集装箱码头生产需要,又符合宁波港发展客观要求的管理模式,成了他日思夜虑的问题。他与筹备组其他同志一起,在国内各大港口开展广泛的调研论证,建立了职能制基础上掺入事业部制成分的管理模式,并且大刀阔斧地压缩机构。根据常规,这样一个公司,通常要设立20多个部门、厂队,而他们经过周密的论证之后,参照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只设立六部二室共八个部门,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事实证明,这一管理模式行之有效,两年后,整个港务系统体制改革时,也参照了这一模式。
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确定后,具体的管理方法也同步跟上。朱宝与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经过周密的考虑,推出了“职称与奖金分配分离”、“末位警告,不合格淘汰”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并打破工人、干部身份界限,实行管理岗位竞争上岗。这些制度的推行实施,使公司形成了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良好氛围。一些有干劲、有才能的年轻人,直接从工人、办事员提拔到基层领导岗位,给公司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
体制改革初步完成之后,朱宝马上腾出精力拓展业务。要在强手林立的市场上去分一杯羹,靠的是什么?朱宝提出,一是要提高装卸效率,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当时,恰逢世界业务量第一的船公司海陆-马士基公司在宁波港调整航线,这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务必拉住这个大客户,并让它发挥出最大的示范效应。朱宝将马士基公司定为精品客户,并下了死命令:保持最高的准班率,不准出任何差错,兑现所有的优质服务承诺。他还从自己开始,层层建立责任制,紧紧盯住每一个环节,千方百计提高服务质量。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几个月下来,100%的准班率和各项优质服务,让马士基公司的代表连叫“ok”,与第二集装箱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业务关系。与此同时,它的示范效应也充分地显示了出来,美国总统轮航公司、东方海外公司、地中海航运公司等一批世界著名的船务公司,纷纷闻名而来,业务迅速发展起来。2001年3月投入试生产的第二集装箱公司,在集团集装箱部的指导下,当年就开通国际航线11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万标准箱。第二年,完成75万标箱。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第二集装箱公司完成的吞吐量达到188万标准箱,占了整个宁波港集装箱吞吐总量的47%。
装卸工出身的朱宝,在离开装卸岗位二十年后,带领全体员工,同心协力,唱着现代的劳动号子,把第二集装箱公司“装”上了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
一掷千金与锱铢必较
朱宝深深地体会到,现代化的港口企业,已经与他二十多年前初进港务系统时的那个企业不可同日而语了。当年的码头工人需要力量,那时力量的概念,是虎背熊腰、能扛会抬;而现在力量的概念是什么?简单两个字: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谁都知道,可真正领悟到它的真谛的却不多。而朱宝凭仗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凭仗自己的体会和教训,不但读懂了这句话,而且把它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2002年,公司投入教育费用30多万元,用于职工培训计算机、外语、业务技术等。2003年,所有的职工都参加了培训,支出50万元。2004年,这项费用更是达到了70万元以上,培训的范围除了技能、专业知识外,扩展到行为、心理等方面。这笔钱确实没有白化,目前,公司604个在编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0%多,并且有3个硕士,在读研究生11个。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公司形式一种“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团队学习,经验共享”的氛围,职工们知识丰富,谈吐文雅,完全一派现代港口工人的风采。
   为教育,朱宝能够一掷千金。可谁要是以为朱宝就是那种性格,那可是完全错了。生活中的朱宝,简单朴素,没有过分的追求。他现在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末公司分的,总共才90多平米,而且还在顶楼。平时到还好,前几天他妻子脚受伤,下不了地,上下楼全靠朱宝连搀带背。尽管他身材魁梧,尽管他当年曾经是一名合格的码头工人,但这次的“装卸”任务确实有点重,毕竟从一层车棚算起来,要到第八层才是他的家啊。但是,这还不足以促使朱宝作出买房子的决心,对此,他只是淡然一笑:“就当是体育锻炼吧”。
花天酒地自己的钱是这样,花公司的钱,更是节约得近乎“抠门”。公司办公室主任金雅雪“耿耿于怀”地说起一件事:有一次,公司举办一个业务推介会。考虑到都是一些老客户,平时业务往来也比较频繁,出于礼节,会后准备发一件纪念品。朱宝定下一个额度,叫办公室去采办。作为办公室主任,总想把事情办得体面一点,何况对方都是一些大的船务公司,总不能太寒酸。可是这个额度实在买不到称心的东西,只能回来要求增加一点费用。但朱宝说什么也不同意,叫她自己去讨价还价。其实,小金知道老总的脾气,费尽口舌解决不了,才来碰这个钉子。这下好,商家不肯还价,老总不肯加钱, 在中间的小金急得直想哭。幸好,天无绝人之路,一家商场搞促销,买一百送三十,能干的小金先买了三分之二的数量,等拿到返回的券,再凑满另外的三分之一,总算解了这道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第二集装箱公司创利税2.6亿元。
道是无情却有情
长得人高马大的朱宝,却心细如发。公司包括劳务工在内上上下下1400多人,且人员不停地流动,他作为一个总经理,几乎每个职工的名字都叫得出来。谁身体不好,谁家里有什么困难,他心里都有数。营运操作部控制主管朱建波有一次生病住院,朱宝得知后马上到医院来看望。出院后不久,又主动问他身体怎么样了?工作上有没有困难?朱建波回家后对妻子说,我们老总每天忙得马不停蹄,大大小小这么多事情要处理,我一个普通职工,生一点病还这么关心,就凭这一点,我一定要好好地干,我也不提任何要求。
宁波港正处于改革时期,用工制度上实行多元化,有在编职工,也有劳务工。朱宝认为,编制不同,但人格上是完全相同的。公司每年评最佳职工,一视同仁参加评比。去年,他还亲自带队让评上最佳职工的同志去厦门港学习。
一度时间,公司食堂伙食搞得不好,朱宝把这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他说,人是铁饭是钢,饭吃不好怎么做得好工作。于是,他广泛听取职工和食堂工作人员的意见,又到别单位食堂去取经,还调入两个厨师,提高职工对食堂饭菜质量的满意率。
可是,朱宝决不始终是慈眉善目的菩萨,也有怒目金刚的时候。他有个习惯,只要不出差,每天上班前总要到各岗位走走,了解了解情况。有一次,发现已经到了上班时间,有个岗位上还没有人,就站在一边等着。15分种以后,一个人匆匆赶来,一看,是一位镇海公司的老同事,平时关系挺不错的。但这时的朱宝,一脸严肃,绝没有解释的余地,更没有讨价还价,硬是按规定作了处理。
朱宝也得罪过不少人。他有个弟弟,经营一家五金店,弟媳知道,集装箱公司规模大,设备多,随便配点零件,对小店来说都是大生意。就多次提出,按照公司的正常需求,按照市场的正常价格,照顾一下店里的生意。可朱宝始终一口拒绝。他叔叔有个女儿,工作不理想,想要朱宝安排到集装箱公司。朱宝还是拒绝了。弟媳和叔叔都不理解: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自己人帮个忙照顾一下,有何不可。但朱宝也有自己的原则:此门不可开,此风不可长,一旦有了先例,以后怎么管别人?
孜孜不倦追求人格完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知道这个规律。有人因为有了这句话,宽容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有人明知永远不可能成为完人,却始终孜孜不倦地努力追求人格的完美。朱宝显然是属于后者。
17岁上山下乡当农民,20岁进入镇海港埠公司当装卸工。朱宝深深知道,自己缺少的不是生活经历,不是意志和毅力,更不是体力,而是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作为一家现代化企业的总经理,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2002年,45岁的朱宝毅然报考中央党校本科函授班 ,学习经济管理。
45岁已不是读书的好时光了。在家里,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双方父母需要照顾,妻子需要交流沟通,女儿需要教育培养;在单位,更有处理不完的事情在等着他。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挤时间。有人说过一句名言: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挤一挤,也就出来了。朱宝不仅是挤,而是使足全身的力气在挤。好在他从来就没有唱歌、跳舞、下棋、打牌的爱好,每天单位-家里两点一线,除了睡觉,就是工作、学习两件事。
有一段时间,同事们发现朱宝的口袋里总是带着一本小本子,时不时见他掏出来看一下,马上又塞进去。小本子上记着什么内容,谁也不知道。大家心里感到纳闷:朱总以前做事总是正大光明的,现在怎么变得神秘起来了?终于有一天,有人发现那是一本记着英语单词的笔记本,朱宝利用茶余饭后、候车等船的零星时间,一个一个地“啃”单词。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他的论文通过了答辩,就等着拿文凭了。
自1978年进入镇海港埠公司以来,二十多年间,朱宝在整个宁波港务系统里保持了一项谁也无法与之争夺的第一,那就是每天上班最早。工程技术部桥吊维修班班长陈景翔是朱宝在镇海时的老同事了。他告诉记者,朱宝的早上班,在镇海港埠公司时已经有了“名气”。陈景翔记得,他刚进单位不久,有一次一清早有事来单位,只见码头上有个人在转悠。他也不认识这人是谁,觉得好奇。这时,熟悉情况的同事告诉他,这就是调度员朱宝,每天第一个上班,从一号泊位走到九号泊位,了解生产情况。
其实,朱宝下班迟也是出了名的。办公室小金家在镇海,跟朱宝住同一幢楼,开始时想图个方便,搭车回家。可慢慢的小金得出一个结论,搭朱宝的车还不如坐班车早到家,因为他总有做不完的事,每天离开公司时,天都黑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朱宝已不是当年那个年轻的码头工人了,他在变,变得成熟,处事成竹在胸;变得老练,遇事处变不惊。今后的日子里,朱宝还会变,可能会变得更加温文儒雅,更加博学多才。但是,可以相信,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码头工人的朴实无华,码头工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因为,这已经融入他人性的深处。
用户登录  |  常见问题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关于本站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 建议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版本浏览本站 copyright 2020-2021 主办:中共宁波市委组织部 您是第 位访客